方寸封泥里的“秘密” -凯发k8官网

方寸封泥里的“秘密”

郑晶晶2015-01-16来源:中国邮政报


衡山相封泥
 

  众所周知,现代中国邮政是古代邮驿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来的,是适应信息世界发展趋势的产物。蜕变后的中国邮政去古老之糟粕,取悠远之精华,将古人对信件传递的保密性继承和保留至今,并视为企业之根本。

  在纸张没有广泛使用以前,因书写材质之故,封泥常常作为邮驿传递中密封书信的重要手段。封泥,也称泥封,印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简牍函缄的凭证,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封泥使用的最早记录见于《周礼》、《左传》等先秦古籍中关于“玺之”、“玺书”的记载。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是研究封泥使用的系统之作,对封泥的功用及价值的论述十分精辟。

  封泥一般呈方形,亦有椭圆形、圆形等形制,泥质,印面不大。印文多为阴文,阴文钤于泥呈阳文,宜于辨识。印面不大,是为避免封泥的自损,轻便实用。古时,文字多书写在木质或竹质的薄片上,称木牍或简牍。这些成捆的简牍需要交邮驿传递时,便会在简牍外表“缄之以绳,封之以泥,抑之以印”,经过这道手续的往来文书,可以防止在驿递途中被私拆,起到保密作用。这一方法与后世的火漆密封文件类似。如果信是写在绢素上,传递时会将绢素放入特定的书袋中,用封泥封印后再进行驿递。1994年,陕西西安秦章台遗址附近出土的一批封泥,为考古学家研究古代封泥制度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至汉代时,公文封发已普遍使用封泥。每件文书均由寄件人封固,加盖封泥。迄今发现的汉简中较大一部分曾发现封泥印迹,其中有的加盖一个封泥,有的则加盖两个封泥。除封泥密封外,寄件单位还会在封泥上盖印,现有出土的封泥中可见的官署印迹多达几百种,其中较为珍贵的当属一枚“廿八日骑舍印”。随着纸张的盛行,竹木简逐渐被替代,印色钤印替代了封泥的方法,封泥遂丧失了它的社会功能而走下了历史舞台。现今所见出土或传世的封泥,绝大多数是汉代及以前的遗物。

  古时驿递信件的保密性往往与国家的兴衰命运紧密相连,此等国之大事被列入国家大典中,由此显示出历朝历代对邮驿传递保密程度的重视。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中国邮政将这一古老的传统延续并保留至今,作为企业立足之本。只有确保邮递环节的保密工作,尽可能地使其尽善尽美,才能永葆邮政之活力、企业之根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