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文化的启示(二) -凯发k8官网

德国制造文化的启示(二)

葛树荣 陈俊飞2015-06-12来源:中国邮政报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理性严谨”是黑格尔、康德的哲学;“理性严谨”是卡拉扬的手;“理性严谨”是德国足球;“理性严谨”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其在制造业的具体表现,则可归纳为六大行业文化。

  专注精神

  在德国,“专注”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制造业者,“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个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所谓“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这些大业者,有些发展至今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而有些则已经成长为大企业。“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这恰恰印证了老子的哲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53年,由daniel straub先生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的小型金属制品加工厂——符腾堡金属制品厂,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今天则成长为一个大企业。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词。其产品包括餐具、锅具、刀具、厨房器具、餐桌用品、咖啡机等,品种超过1.5万种。符腾堡一直是全世界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的指定首选品牌,并于近年来进入我国中心城市高档商场,是厨房中的“奔驰”、“宝马”。

  中国制造业乃至各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超常规、跨越式放量发展”的浮躁现象,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缺乏专注精神。而华为、万科等个别专注型企业则代表了中国企业发展的希望和方向。

  标准主义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为其生活与工作中的“标准主义”。德国人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如烹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什么时间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车几点几分停在站台的哪条线。他们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从a4纸尺寸到楼梯的阶梯间距,我们今天时常接触的标准很多都来自德国。全球2/3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可以说,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涵盖了机械、化工、汽车、服务业等诸多产业门类,超过3万项,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标准主义在德国企业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标准为尊”。在“德国制造”的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尊重标准、遵守标准,就像系安全带和遵守红绿灯一样自然。其次是“标准为先”,即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之前,先立标准。奔驰公司通过实施“标准为先”的质量文化,实现“零缺陷”目标,其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完善每个环节和部件的标准。

  “德国制造”的标准主义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第一载体。德语语法就是德国的语言标准。德语是世界语言中标准最多的,如名词“性数格”、动词变位等严格规定。一旦掌握了德语语法,就可以造出完美的德语句子。

  对比德语,汉语属于慧性文字,在智能文明主导的时代,难以发挥优势。汉语语法的“多义性”与中国人处理问题的“变通性”有着密切关系。德国人无法面对和处理“不确定性”的性格,必然演变出其对于“标准化”的依赖。而中国人对于“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似乎降低了标准化的必要性。这种能力体现在体育项目上,就是越小的球以及越是具备不确定性的项目,如乒乓球、跳水、体操等,中国队越具有压倒性优势。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