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海上沟通的桥梁
石进全,1997年成为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镇邮政支局的一名普通邮递员,也是福建省唯一的“海上邮路”投递员。20多年来,他一个人穿梭在三都澳海域的海上渔排社区间。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严寒,除强台风外,他都准时把邮件送到海上渔排养殖户、渔民家中和海上社区工作人员手上,无一差错,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他先后荣获2011~2013年“全省十佳投递员”称号,2010~2013年连续4年获得福建省邮政分公司先进个人,2014年获得集团公司“最美投递员”特别提名奖,2015年荣获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及“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一片海域 一艘邮船
2月11日早上7点,石进全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坐1个小时的班车赶到三都镇邮政支局。上午11点,他带上分拣好的邮件赶到码头,坐1个多小时的轮渡赶回青山岛,发动那艘带有“中国邮政”字样的玻璃钢汽艇,穿梭在各个渔排之间投递邮件、报刊。
没多久,石进全就成功地把部分邮件投递到中国移动三都镇海上营业厅、三都镇海上社区居民委员会,完成了投递第一阶段任务。“这些设在海上的单位,位置相对都是固定的,容易投递。”
13点,石进全来到了青山海域,开始了第二阶段投递。这也是投递难度最大的一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山岛海域兴起了网箱养殖业,出现了一批海上社区组织。为把邮件和报刊及时传送到海上渔业养殖户、海岛渔民和海上社区工作人员手中,福建邮政开通了唯一的“海上邮路”。
“这部分渔民居住分散,又经常在外活动,找到他们十分困难。来投递前,只能先电话预约,或者碰运气。有时,一封信需要投三五次。”石进全说。这天,他运气很好,所有的信都投递到位。
临近傍晚,石进全来到了投递的最后一站——青山、斗帽两个海岛中的6个建制村。这些村子都在海岛的山上,要靠步行才能完成投递任务。石进全拴好船,背上背包出发了。
待到满天星斗时,石进全才踏上回家的路。“现在已经习惯了早出晚归,海上、陆上轮流交替。一眨眼,一天过去了;再一眨眼,20年过去了。”石进全感慨道。
一句叮嘱 一个信念
“选择了投递工作就是选择了责任,无论多苦都要坚持。” 这么多年来,石进全始终记住父亲的这句话。
石进全的父亲是这条“海上邮路”的上一任投递员,从事投递工作23年。石进全至今记得,他8岁那年第一次跟随父亲送邮件,渔民们都喊他“小邮递员”。“那时起,我就想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海上邮递员。”石进全回忆道。因为长期海上作业,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在石进全18岁时,病痛难忍的父亲把邮包和小木船交给了儿子。
2008年,父亲去世了。石进全把做好每天的投递工作当作纪念父亲的独特方式。面庞黝黑的石进全说,海上送信很艰苦,夏天的日头照下来无遮无拦,碰到雨天又被淋成“落汤鸡”,风浪大时还有危险,但只要没有刮台风,邮路就不能断!
多年来,海上渔村的渔民来来走走,换了一茬又一茬。唯一没变的是,总有那么一艘小船穿梭在渔排之间,让每个人都充满期待。父子两人没有误过一次邮班,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
如今,父亲用的那艘小木船已经换成了玻璃钢汽艇。出海行驶中,按一声清脆的汽笛,渔民们就知道“海上邮局”又来了。他们会停下手中的活,等待着石进全驾船靠近。
一种幸福 一份荣誉
石进全的家很简陋,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只有一张床和一台电视机。与他一起长大的玩伴,如今有不少人都依靠海上养殖业或出海捕鱼盖起了新房。
石进全的妻子曾一度劝说他辞去这份工作,改做水产养殖,既能照顾家,又能多赚些钱,可他坚决不同意。“干这么多年了,对投递有感情了。我打算一直做下去,直到退休。”石进全语气坚定地说。
渔民们对于石进全父子二人满是赞誉。渔排养殖户郭雪锋说:“我常常电视购物,买了很多东西。不管有多重,石进全总是按时把包裹送到家里,很辛苦。感谢有这样好的投递员。”
三都边防派出所海上警务室的颜教导员表示,1997年,警务室刚刚成立时,没有电视及通信信号,更没有网络,只靠石进全送来的报刊了解外界的信息。“这么多年来,他风雨无阻”。
对于渔民们的肯定,石进全深感欣慰。每当将邮件报刊送到渔民手中时,看到他们开心的样子,石进全就会感觉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内心的信念也更加坚定:只要渔民朋友们有需要,这条邮路不管多么艰苦,他都要一直走下去。
正如演说家马克·桑布恩所说,“通过简单的日常行为,每个人都能触动他人的生活,为这个世界增添一份善良与美好。这不但有利于你本人,也有利于你的事业。”
石进全就是这样做的。他接过父亲手中的摇橹和邮包,在日复一日的投递工作中,默默地坚守着那份执着,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题图为石进全为渔民投递邮件。吴治文 摄
石进全与客户交接报刊和邮件。吴治文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