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1949年5月27日,上海宣告解放。70年沧桑巨变,成就了一个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同样是在70年前,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党中央就做出了一项重大决策:报纸发行工作实行“邮发合一”体制。上海邮政率先响应,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准前进方向,踩对时代鼓点,开创了新中国上海报刊发行工作的新局面。
声音,从这里传递
194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全国报纸经理会议的报告”,决定“报纸发行工作应学习苏联及我东北、山东的经验,逐步地全部移交邮局办理”。
“‘邮发合一’就是要发挥邮政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潜力,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把各级党报党刊的发行任务担起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证明,邮政在报刊发行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曾在报刊发行局担任发行员一职的赵天然回忆“邮发合一”时说道。
正如邮电经济研究会首席顾问、原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高仰止所言:“在‘邮发合一’过程中,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许多改革和创新的措施都是由上海首先发起和试办的。上海各报社、杂志社和邮局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努力,创造了许多经验,被国内外新闻界和邮电界称为‘上海经验’。”
1950年4月1日,《人民日报》率先将其在上海的发行工作移交邮局;1950年5月1日,《解放日报》《劳动报》和《青年报》分别将其发行工作交由上海邮政办理;1950年9月1日,《展望》周刊成为第一个由上海邮政发行的期刊;1951年4月,《文汇报》《新闻日报》《新民晚报》等相继由邮局发行;1953年7月,新华书店将设在福州路的人民书报供应社交邮局接收,改名为上海邮局第一报刊门市部,成为上海邮政第一个自办报刊零售机构。自此,传播党的声音成为上海邮政新的使命。
“邮发合一”初期,由报社转到邮局的投递员进行报纸投送;1950年7月23日,投递员加送外埠报纸,开始“信报合投”;1950年10月16日起,全市投递员参加本埠报纸的投送工作;1952年起,上海出版的日报、晚报和《人民日报》航空版另行组织专班投递。两年的时间,勾勒出上海邮政发挥主渠道作用,在报刊投递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发展轨迹。同时,邮政也因为发行报刊、投递报刊,成为党的宣传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邮报一家”也成了当时的一句常用语。
在接办报刊发行业务后的几年时间,上海邮局不仅在专业报刊发行队伍上有了很大发展,其社会报刊发行站(员)的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一张泛黄的上海文化新闻统一服务社的报费收据,勾起了张国泽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尘封记忆。1948年4月,失业青年张国泽为了谋生,在静安区开始卖报,当时卖报的人大都是失业、失学青少年和城市贫民。“1950年,原地下党员张同昌根据党的指示,将我们这些卖报的小贩组织起来,变为工人阶级。并采取报贩吸纳订户入股方式,成立了文化新闻统一服务社,我也成了文化新闻统一服务社的一名文书。”该服务社是由上海全市3000多名派报人员自愿组成,且具有合作社性质的报刊发行企业,为上海邮政提供了一个全面掌握全市报童、报贩情况,顺利推进“邮发合一”新体制的平台。直至1953年,上海文化新闻统一服务社进行改革,上海邮政从8月起,陆续吸纳500名派报员。此后,文化服务社社员转入邮局工作,真正实现了“邮发合一”。
服务,从这里延续
上海之“海”,纳百川而服务全国;上海之“上”,有高度、有速度,也有温度。遥望坐落于苏州河畔的上海邮政大楼,“人民邮电”红色题字格外引人注目。“人民”两字重千斤,“人民邮政为人民”更是邮政企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
一路见证并参与上海邮政邮发工作的资深经理毕晓哉说:“‘邮发合一’打开了上海邮政服务百姓的方便之门,此后的‘街道报纸服务站’‘日报早投’‘集订分送’‘东方书报亭’则让邮政服务得以延续、升华,点滴进步都为上海报刊发行事业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因为创新的服务,让党报党刊的发行量在上海这一高度市场化的地区得以持续增长。”
1981年初,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新民晚报》于当年国庆节复刊,仍交邮局发行。根据预测,市区订阅量约在40万份左右,平均每一位投递员投送400份左右,而且绝大多数是散户。晚报的投送问题如何解决,是专班送,还是信报合投?“那时,投递员的劳动强度已经很高,再增加几百份晚报,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当时,大家想出了几种解决办法,然而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利用社会力量。”原上海市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处长陈应善回忆道。
1981年3月,管理局领导组织专业处与市邮局干部进行多次讨论,基本确定利用街道力量代送报纸的五条原则,并将其正式定名为“街道报纸服务站”,对象主要是待业知青。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和筹备,东安、长宁、虹口等3个支局分别从7月l日和8月1日起,试行委托街道社会力量代送早报工作。“东安支局还在科大分校走读生中开展勤工俭学,由学校挑选21名学生代送5100份早报,平均每人送240多份,半个多小时就能送完,每月收入20元。”陈应善说。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邮局如何充分发挥报刊发行主渠道作用,使报纸、书刊,特别是各级党报党刊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充分发挥作用,尤为重要。原定于1981年国庆复刊的《新民晚报》,因筹备未完成,延期至1982年元旦复刊,上海邮政特增加一个投送频次,以保证市区读者读到当天的晚报。1982年12月30日,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和后来加入的新民晚报社与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共同修订报纸出版、发行“一条龙”协作竞赛协议书,要求编辑、印刷、发送、投递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争分夺秒,做到“早报早送”,并于1983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日报早投”也有了雏形。
20世纪90年代,读者要求报社早出报,邮局早送报、送好报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让读者实现“早餐之前看到报”的愿望,1992年,上海邮政与报社协议恢复了“一条龙”协作竞赛,同年10月1日起,《解放日报》《文汇报》实行日报早投。1993年3月1日起,《人民日报》也加入了日报早投行列。“日报早投,使上海这座美丽的城市醒得更早。”原上海市邮政局报刊发行局业务科副科长谈国强曾这般诗意地评价说。
随着报刊发行事业的发展,传统的订阅方式已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丰富订阅方式、推广“集订分送”模式成了上海邮政探索报刊发行工作新路子的一次有益尝试。1994年,经上海邮政发行科人员群策群力,推出了《解放日报》《新民晚报》《文汇报》三种“报刊专用订阅单”,这是上海邮政第一次发行报刊有价证券。从报刊专用订阅单到一式三联的订阅单再到定额通用报刊订阅单,一张小小的订阅单,见证了邮发主渠道的自我革命,让优质服务真正落地开花。难怪问起曾任上海邮政报刊发行科科长的韩顺德“对邮政报刊发行工作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时,这位退休已有20年的老先生会脱口而出:“是一张报刊订阅单的变化!”
1999年元旦,上海市民惊奇地发现,一座座俏丽的东方书报亭走上了上海的街头巷尾,成为上海都市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当时,去东方书报亭买上一份报纸,再捎上一本时尚杂志,是非常时髦的做法。“白天一朵花,晚上一盏灯”,东方书报亭是海派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各级党报党刊与广大读者亲密接触的一个窗口。尽管如今在上海的街头已难觅其踪影,但曾经那个被誉为“城市衣襟上的鲜花”的小小书报亭,无疑是推动党报党刊进报刊亭零售、传播先进文化的一方广阔天地,更是一份独特的“上海记忆”。
1998年,为规范上海书报刊文化市场,市委、市政府提出年内建成1000个标准化书报亭的目标。同年11月28日,上海邮政正式筹建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1012个书报亭,形成了我国最大的书报刊零售体系,但如何管理、运行,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回忆起创建之初的情形,时任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的史金虎记忆犹新。为了让最新出版的书报刊第一时间送达,2001年1月1日至12月24日,东方公司成立配送中心,组建快速配送队伍;12月25日起,东方公司东方趟线配送网与上海邮政报刊发行局东方专线配送网“两网合一”,东方书报亭零售报刊的封发、运输工作由上海邮政汽运局承担。同时,建立了由上海邮政总部、9个区邮政分公司、120个配送站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通过配送站一直将管理末梢延伸到书报亭,从而凭借完善的配送网络、零售网络、信息网络,形成“买早报、买好刊、买新书到东方书报亭”的品牌效应。
创新,从这里起航
一路前行,一路成长。如今,面对媒体融合的新趋势,上海邮政积极顺应时代变化,在变中求新,在变中求进,始终在报刊发行工作上步履不停。近两年来,上海邮政以“订了么”为平台创新邮政报刊收订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助推业务发展,微信订报功能不断完善,从最初只能订阅几十种报刊到目前支持万余种报刊订阅、专用单激活、订单查询、一键续订等功能,实现了多个全国首创。
“‘互联网 邮政’已然是促进报刊发行业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上海邮政遇见‘互联网 ’,是突破,是创新,更是服务品质的升级,它使传统业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上海邮政分管邮发工作的副总经理黄来芳说。
众所周知,在邮政传统的报刊收订工作中,“续订”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从历年数据来看,老订户续订量占到全部收订量的95%,而新订量只有5%,传统的做法就是打印“续订卡”,让投递员携带上门收订,每天人工统计续订情况,既浪费纸张,效率也不高。为此,上海邮政于2016年特别开发了一款手机app,直接在移动端使用,实现了续订的无纸化、收订功能的全方位显示,方便收订人员巩固老订户、开发新订户,被誉为“收订神器”。上海市200余个网点的全体收订人员于2016年安装并应用了报刊收订app,实现了网点、收投人员的全覆盖。同时,为了加快线下订阅向线上订阅的引流,2017年,上海邮政又在“上海邮政掌上营业厅”微信平台上开发了“订了么”专区,推出“报刊专用单微信订阅”功能。从此,订户只需在手机上轻松按键,按照专用单上的提示,填写相关信息并扫描专用单二维码和条形码,几个步骤就能轻松完成订阅,无须到邮政网点来回奔波,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订阅无忧”。
而为了彻底改变私费客群收订过分依赖投递员的现状,上海邮政还于2018年特别推出了“报刊订阅通知单”服务,历史订阅信息跃然纸上,并通过信件方式投送到户,订户可使用手机完成“一键续订”或订阅其他报刊,真正将收订讯息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告知。即便是不习惯网上支付的老年用户,也可拿着“报刊订阅通知单”到邮政网点,不用再手工填写订阅信息,实现“一单多用”。
投递员的“收订神器”提供各类支付手段,避免因支付限制导致收款失败,让收订人员“收”得方便;“专用单微信激活”和“订阅通知单”的一键续订功能极大地减轻了柜面营业员的前台工作量,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订阅,减轻营业员录入的工作量,让收订人员“订”得省力。上海邮政从“收”“订”两个环节出发,通过技术革新、流程优化,改善了订阅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黄浦江目睹了上海的沧桑巨变。时钟不停,日夜更替;岁月流转,情怀依旧,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为民初心。上海邮政将在新的时间钟摆上继续坚守“变与不变”,继续从这座光荣城市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不断汲取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重整行装再出发!
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人们看到手拿报刊的邮递员,总是热情地打招呼,就像看到至亲好友。这让投递员陈丙林觉得自己肩负着一种使命,这正是他12年前选择成为一名邮政投递员的原因。
早晨5点40分,上海邮区中心局60多名早班员工负责将全市上万种报刊进行分发,再由中心局分42次趟车将分发好的报刊运送至全市各支局。
进驻上海报业集团印务中心印刷厂的邮政员工将印刷好的《人民日报》装上邮车。
早晨7点30分,上海市普陀区曹杨新村邮政支局的员工正在迅速、高效地分发报纸。
订户们收到的每一张《人民日报》,都凝聚了无数邮政人的默默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