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方寸观天象
——跟随原艺珊探寻《天文现象》特种邮票的奥秘罕见天文奇观,可遇而不可求。6月21日,一场“日环食”穿过我国境内,西藏、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的天文爱好者一睹“日环食”这一奇景。
为记录这次天文现象,中国邮政发行《天文现象》特种邮票,一套五枚,内容为“日环食”“月全食”“流星雨”“大彗星”和“水星凌日”。笔者采访了该套邮票设计师原艺珊,跟随她探寻邮票设计背后的奥秘。
多位天文专家把关,整体效果得到保障
天文现象的成因非常深奥,专业性特别强,加上邮票本身就带有严肃的科普属性,因此,《天文现象》邮票就显得更加典型,称得上“科普中的科普”。
原艺珊介绍,这套邮票请了多位专家把关,责任编辑干止戈提供了非常详细的资料,并负责跟专家对接沟通。邮票进行了多次修改,主要的修改集中在“天体”上。
第1枚“日环食”,原艺珊介绍说,在设计这枚邮票时,日环食的金圈要细、对称,去掉日冕和日珥,不要出现贝利珠,金圈的颜色偏橘色而不是亮金色。
第2枚“月全食”,原艺珊一开始画的左上方月亮高、右下角月亮低,也就是从月全食到满月,表现了月食的后半程。专家建议做月食的前半程比较好,便改为从满月到月全食。还有地球在月全食上的阴影,应该是月球直径的2.5倍,也是按照严谨的标准修改的。
第3枚“流星雨”,以对冲的角度再现绚丽的流星雨场面。原艺珊在设计时,有意识地选取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同类邮票不一样的角度,即从正面看到的流星雨对冲的角度。专家说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流星都是从一个辐射点里出来的,用延时拍摄的话,就可以出现像礼花一样的效果,但画面上这些流星的延长线,都必须交汇在同一个辐射点。根据专家的建议,原艺珊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第4枚“大彗星”,中国古代又称“扫把星”,意为大彗星降落形态似扫把。原艺珊说,图中的彗星有彗核、彗发和彗尾。
第5枚“水星凌日”,在设计这枚票时,原艺珊看了不少资料,比如bbc纪录片《行星》,对水星、水星凌日有很具体的介绍。起初,她参照截图来做水星凌日,构图上稍微做了一些变化,专家看完后却说,太阳风暴出现的位置不是在赤道上,应该是在赤道的两侧,她严格按照专家的要求去改。原艺珊说,邮票图稿是实际邮票的五倍,倘若是根据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水星凌日的比例和尺寸来做的话,邮票就没办法印了。在看到票样的时候,觉得这个水星在画面上实在是看不出来,就小心翼翼、极为谨慎地放大了那么一丁点儿,如果再大一点,就变成“金星凌日”了,那又不对了。
地景并非任意搭配,与天文现象有所呼应
观赏《天文现象》邮票,我们发现在表现天文现象主体时,让动物、环境以剪影的形式作为点缀和陪衬出现,也就是地景。每枚票上的动物和环境在与天文现象的组合上,是否有内在的呼应与联系?
原艺珊介绍,责任编辑干止戈发来的资料中,有一个虚拟天文馆的小程序,手机下载后可以模拟特定经纬度和特定时间段的星空,当位置确定在某一时间时便可以看到这个天象是什么样的,模拟后发现每幅图上都有地景剪影,挺好看的,而且跟人们实际观测时候的效果差不多,就产生了给每枚票加上一个地景的灵感。
原艺珊觉得这样做,比较贴近现实,让观测相当于现场观测场景。同时,增加邮票的可视性。邮票上选用的地景都与天文现象能够发生联系,并不是信手拈来、随意搭配的。
比如第1枚“日环食”上的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迁徙鸟类,在这次日环食经过之处,从西藏开始到贵州、四川、湖南都能见到。在专门查阅资料后,决定采用西藏和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那里都有黑颈鹤保护区。在修改过程中,第2枚“月全食”与第4枚“大彗星”的地景作了对换。海浪翻腾、椰树摇曳,海豚在海面上跃起,营造出一种“海上生明月”的意境。编辑干止戈还特意去查了一下,热带海域有没有海豚;如有海豚,又会不会在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有跃出海面的行为,明确有这种可能性后,才放心地把这个地景放到第2枚邮票上。原艺珊感慨,邮票设计工作,要考虑非常全面,也非常严谨,“我们的邮票责任编辑,真的是把责任放在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