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邮政的缘分并不是从我参加工作时开始的,打从我记事起,那抹绿色就已经刻在我的记忆里了。
20世纪70年代,父母两地分居,靠书信传达感情,寄钱寄物。家门口经常会有邮递员过来送信、送汇款单和包裹单。记忆中只要他一出现,就代表着以后的几天,我会享受到好吃的、好玩的。到后来,只要有自行车铃声响起,我就会飞奔出去,有时干脆搬个小板凳坐在外面等。有时候,妈妈会带我去邮局寄信、取钱、取包裹,把寄给爸爸的信投到邮局门口高高圆圆的大邮筒中。邮局柜台很高,我踮起脚尖都看不到柜台后的人,就央求妈妈抱起我看一看,里面有一张很大的桌子,桌子上有算盘,叔叔阿姨穿着绿制服,戴着蓝套袖,忙忙碌碌,妈妈把单子递给他们,就会换来一些钱或是一个包裹。慢慢地,去的次数多了,我就对邮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仿佛这里就是连接我和爸爸的纽带。
20世纪80年代末,离开家。书信又成了我和父母、同学间连接的纽带,家书一周一封,同学的信似乎更多一些。那时,我天天都盼望能收到信,宿舍中收信最多的人是最让人羡慕的。为了能够收到信,空闲时间就给这个写、给那个写,买好看的信纸、信封和邮票,有时甚至熄灯后点着蜡烛写,一笔一画,一边写一边想象收信人读信时的样子。写信收信都是件愉快的事。最高兴的就是每年元旦春节,贺年卡、明信片像雪片一样飞来,张张都是精心挑选的,蕴含着不同的心意和相同的祝福。收到后,只顾着高兴,却不知这张明信片在邮局要经过多少人的手、多少个处理环节才能投递到我的手中,背后付出的辛苦难以想象。当时我还存钱,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10块5块的,月月存,因为银行嫌我们存的钱少,服务态度不好,还是要存到邮局。后来到邮局工作后我才知道,我们的邮政储蓄业务一直秉承1896年成立时的经营理念: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那时的邮局还是纯手工作业,两个营业员相对而坐,一人办理一人复核,桌子上放着圆章、方章、名章,听着咚咚咚的盖章声,算盘珠子哗啦哗啦的响声,感觉特别愉悦,有种隆重的仪式感。
20世纪90年代,我竟然得到机会来邮局工作,知道这个消息后,别提有多高兴了。正式上班的那天,爸爸给我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当时爸爸在部队,因爷爷病重,请假回家探望,刚回家3天,就收到了部队发来的电报,说部队有紧急任务,速于某月某日前归队。收到电报后,爸爸只能告别病重的父亲匆忙赶回,回去后才发现,邮局把日期弄错了,正确的日期应该是在一周后归队。爸爸就给老家所在那个省的邮电局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这个情况,后来不仅收到了邮局的道歉信,更让人没想到的是,省邮电局的工作人员竟然到爷爷家登门道歉。爸爸通过这个事情告诫我,邮局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责任重大,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认真负责,细心耐心,尽可能避免出错,一个小错误就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几句话时时提醒着我,激励着我。
进入邮局后,我所看到的和记忆中的邮局有很大差别,21世纪的邮政有了跨越式发展,一辆辆排列整齐的邮车,一排排像长龙一样的包裹分拣机,还有对着计算机噼里啪啦办理业务的美丽姑娘和小伙儿,让我眼界大开,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改革创新的洪流中,邮政没有故步自封,经历了多次变革,从传统的邮务类业务到开办的各类新型业务,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传统邮政了。有朋友好奇地问我:“现在的人谁还寄信啊,你们邮政还有什么业务呢?”我笑了笑说:“您家的水、电、燃气、电话等费用都可以到邮局来缴;您家的车上保险、换驾驶证、办理etc都可以到邮局办理;邮局还可以买保险、买机票、买火车票、买演出票,还可以在网上买到全国各地新鲜的水果……”听了我的介绍,朋友惊讶地合不上嘴:“想不到啊,以后再不用东奔西跑了,到你们邮局都能解决!”
远远地,看到一辆绿色邮车,由远而近,疾驰而来,恍惚中,它仿佛有了生命,带着亲人的嘱托和期盼,带着朋友的祝福和礼物,风尘仆仆地一路风雨一路歌向远方奔去,那就是融入生命中的、我最爱的邮政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