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的母亲不识字,可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历来不算差。
早些年,母亲做大食堂的司务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把普普通通的饭菜做得丰富多彩,尤其可贵的是,她还注重了可持续发展,在食堂附近辟出一块蔬菜基地。按当时“放开肚皮吃饭 鼓足干劲生产”的概念,一时间要弄到可供填饱那么多肚皮的下锅米和烧饭柴,成了压在司务长头上的第一大压力。于是,作为司务长的母亲,倾其所能,在她的带领下,大家几乎每天展开脑力风暴,可谓办法都用尽了,还是困难重重。相邻的食堂之间自然成为“朋友圈”,互通有无,抱团取暖。母亲常常奔走在两三个食堂之间,了解信息,分享信息,然后整合资源,相互支持。于是,有米无面的时候得到了面粉,有菜无碳的时候得到了柴火,勉力做到了“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母亲甚至还抽空到街上的国营食堂、城里的餐厅取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是的,交换一个苹果,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分享一条信息,却可以拥有两条以上的信息,这个道理母亲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明白了。
做司务长是和农事打交道,做了妇女大队长后,母亲更多是和人事打交道。她的秘诀是,每家每户的情况,家庭构成与经济状况,去张家要翻越几座大山,到李家须趟过几条小河,有几家的男人传宗接代意识根深蒂固,谁家有什么持家本事,谁家有什么嗜好,所有这些“大数据”,母亲都记录在一个泛黄的小学生作业本上。不同的是,她不是用文字记录,而是用数字代替,每个阿拉伯数字都代表一件事。她以惊人的记忆力把这些数字烂熟于心,跟人沟通时,她随时都能调取出这些数字,准确无误。当时在我们大队就流传着这样的话:“没有妇女大队长做不通的工作。”
后来父亲因病过世,母亲由主外转为主内,挑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靠着微薄的抚恤金接济,母亲精打细算,日子总算能对付过去,把我们一个个抚养长大。
小辈们多在外地生活,母亲时不时地会被“安排”对着电脑上的摄像头和大家伙儿视频。在家中就可以看到远在成都的孙子,可以与云南的外孙视频,还能时不时收到来自上海的孙女的祝福,母亲感叹网络的发达。从不愿落伍的母亲,也慢慢开始学着上网,拍照、录视频、发朋友圈,甚至还学会了网购。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是母亲动员她的好伙伴——年逾70岁的李婆婆,将她家祖传手艺黑豆豉推至网上销售。这还没完,有一天母亲还“撺掇”我将几成废墟的老屋挂在网上售卖,在我的嗤笑声中,她说,闲着也是闲着,说不定哪个大老板需要这么一个场地呢?我顿时傻了,从大食堂司务长、妇女大队长、到互联网老人,从不甘愿落伍的母亲毫不费力地完成了跨界转型,变成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时髦老太太。